厦门曾厝垵历史与传说

导语 曾厝垵有什么样的历史与传说呢?曾厝垵有多久的历史了呢?有哪些历史建筑呢?厦门本地宝为你整理

  曾厝垵历史与传说

  1、曾厝垵起源

  曾氏宗祠外观,位于曾厝垵滨海街道附近

  据《曾處安创垂堂曾氏族谱》记载:“籍居曾處安鄉者系泉城龍山派榜眼會公次子公亮,亮次子孝寛因公亮公赐葬河南新鄭县遂居新鄭,寛次子誠因金人粘没喝陷開封迁居常熟县生子忻、忭、愉、怀、愔,怀生子宫、宓、宁,宁生子潔、彝、紧,潔開基於晋江梨坑,彝字天锡又字君叙官通仕郎终右正言,以不附韩侂胄, 谢病归家娶余氏生子仲玉,玉娶洪氏生子道唯,唯娶王氏生子渊,子事宋为執政同知枢密院事,娶李氏生子光绰,官枢密院事,见元伯颜董文炳屠常州,絜家别常 熟县随宋端宗皇帝入闽,至景炎元年避居同安县厦门嘉禾里廿二都曾處安鄉以曾氏處此安故名,原名高浦村又名禾浦號龙湾鹭江誌所谓曾家澳是也,光绰公居此 幕天席地釣鱼白石头上(鹭江十八景白石飞沙其一也,离曾厝垵近一里)以自乐,置理乱于不知,不能复宋亦不願仕元不惮劳苦教子耕读以期启后,娶陈氏封一品夫人生子昭、矌。……”

  据《曾厝垵创垂堂曾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曾厝垵曾氏开基始祖曾光绰(官枢密院事)因蒙古兵乱,率家族随宋端宗皇帝由江苏常熟入闽,最后,于景炎元年(1276 年)到此避难而定居,当时的曾厝垵“其地原名高浦村,别号禾浦,世虽变乱,曾氏到此亦得安,故名曰“曾处安””。

  开基始祖曾光绰看到曾厝垵北面是绵延的丘陵,足以抵挡凛冽的寒风;南面隔海与南太武相望,一派海阔天空,眼前是金黄色的沙滩和海湾,确实是农耕渔猎的好地方,便决定在此开荒拓土,创建家园。晚年曾光绰在这“幕天席地帽石” 的“曾处安”,面对浩瀚的大海,以“钓鱼自乐”,既避开了蒙古铁蹄的蹂躏, 为曾姓后人找到了一方安全富足、休养生息的乐土,又保存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

  曾处安从何时转变至曾厝垵已实难考。“处”之音与闽南方言“厝”十分相近,“厝”在闽南乃“房屋”之义,后进一步延伸为同姓聚集区,“厝”之前冠之以姓的村落命名方式在厦门非常普遍,如“何厝”“黄厝”“吕厝”等。又则,曾处安为曾姓聚集之地,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们习惯使然,“处”就演化为“厝”了。“安”字变成“垵”与闽南一带地名的命名习惯不无关系,人们常将近海坡地和小山坡的聚集地称为“垵”,在厦门到处可见带“垵”字的地名,如前垵、后垵、新垵、庄垵、黎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福建省》指出,福建省地名以自然实体、地理特征为通名占相当比重,“近海坡上后山坡为‘垵’, 如曾厝垵、新垵、后垵”。另有研究,“垵”指山坡或近海坡地,演化为聚落通名,如厦门新垵、曾厝垵等。清代“曾厝垵”的叫法已较为固定,翻阅《鹭江志》与道光《厦门志》,绝大多数都用“曾厝垵”,仅在言及该地港湾时会称“曾厝湾”或“曾家澳”。

  另据《厦门志(清•道光志)》记载,曾厝垵“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避北风”,有着天然良港的自然优势,自古就是出洋要地,与航海贸易有着很深的渊源。时至明朝,这里成了海澄月港商船停泊地。海澄开往海外的船舶需至厦门查验,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方言“沃”指泊船的海湾,“湾”指船只出入的港口,曾厝垵当时又称“曾家沃(澳)”、“曾厝湾”,缘盖于此。

  2、有关曾厝垵的军事记载

  据清乾隆年间鹭江名士薛起凤主撰《鹭江志》在“防圉篇”对曾厝垵有两处记载,在“港澳”部分记载,曾厝垵“在厦门尽南,西扼海门,南对太武,东制二担、浯屿之冲,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驻大军。”;另在“五营汛地”部分记载,“曾厝垵汛,城南十里许,内固厦门,外控担屿浯屿之冲。提标前营兵防守”。这是厦门史上有关曾厝垵最早、最权威的历史记载,而且都是在军事篇中记载,可见曾厝垵对于厦门的海防有何等重要意义。明初,厦门城建起来之后,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成了军事要冲,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也在这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 50年代的炮击金门,曾厝垵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清朝:厦门水师衙门 1888 年(驻地曾厝垵)

  历史资料抗战时期:1938 年5 月12 日曾厝垵胡里山炮台失守,日寇进入曾厝垵屠村

  《江声报》(1951.2.15)(由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供图)

  历史照片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在曾厝垵开办农民夜校发展地下党员

  1949年10月17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274团三营和275团一营在曾厝垵白石炮台附近全歼国民党残兵,解放厦门。

  国民党士兵走出曾厝垵海边碉堡缴械投降 (1949.10.17.)

  1958年

  两岸对峙时期:民兵在前沿阵地巡逻(1958 年)

  和平时期:曾经的碉堡静静地守望在曾经的海防前线上

  3、曾厝垵飞机场

  简介:

  曾厝垵飞机场又称曾厝垵海军机场,是厦门市历史上的第一座官办机场,位于厦门岛南端的曾厝垵(现环岛路音乐广场、海港城、佳丽海鲜一带),距离厦门大学约1公里。机场于1929年1月兴建直至1938年2月废弃,在用期间隶属于厦门海军航空处。

  历史:

  1929年1月,南京海军司令部命令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林国赓在厦门设立厦门海军航空处,并建立水上飞机下水道和飞机场,即曾厝垵飞机场。曾厝垵飞机场土地是曾厝垵著名华侨曾国聪先生捐赠的,由厦门堤工处测量,上海同记建筑公司承造。1930年4月机场完工,占地180亩(约19.6万平方米),西端建有一座可以容纳10 架小型飞机的机库,在机库西侧为一栋三层楼房,设有办公室、修理厂、动力厂、发电所、无线电房、测候室、保存库,此外机场还建有水上飞机的下水码头。

  1929年8月,厦门海军航空处向英国爱维罗公司购买4架教练机,分别命名为厦门号、江鹞号、江鹈号、江鹕号。

  1933 年 2 月,上海海军航空处由于场所规模狭小移设厦门,与厦门海军航空处合并改编。至此,飞机场共拥有教练机、侦察机、轰炸机计 3 个中队 17 架飞机。同年 7 月,飞机场的水上飞机下水道由于频繁使用而损坏重建,并于 10月完成。先后有三届学员(共 21 名)在这里学成毕业。

  1938年2月6日,因抗日战争局势紧张,中华民国海军部决定裁撤海军航空处,同时曾厝垵飞机场被废弃。

  通航历史:

  1929年3月1日,厦门海军航空处飞行员陈文麟(第一任处长)驾驶阿维安号轻型飞机从英国伦敦起飞,途经德国、比利时、法国、印度、越南等欧亚十几个国家,最终于5月12日飞抵当时尚未完全修建完成的曾厝垵飞机场,行程1.5 万公里,成为“中国第一个单人驾机飞越欧亚大陆的飞行员”。

  1930年11月12日,英国籍女飞行员白鲁斯夫人驾机由香港飞抵厦门,降落在曾厝垵飞机场。

  1934年4月24日,法国女飞行员希尔兹和工程师赖玛威驾驶飞机至厦门游玩,降落在曾厝垵飞机场。

  4、曾厝垵圣妈宫

  环岛路旁,曾厝垵村前有小庙曰“圣妈宫”。宫庙一侧有墓,其碑刻曰“漂客合莹”。原先此地为义冢,收葬流落海上无名尸骸,即“漂客”。据传,曾有溺亡的少女尸身漂流至此,逗留近岸礁石丛中不去,为村民收殓安葬。埋葬地恰是风水“真穴”,少女尸骸吸收真穴灵气和日月精华,日久天长而有了神灵。某日少女托梦乡间耆老,自报姓氏、家门和生辰八字,求为其建立宫舍,能保全乡平安长寿、六畜兴旺、航海平安。乡民依言而行,“圣妈宫”香火由此而兴。

  方言中“妈”读去声,尊称年长女子。圣妈,又有“圣妈祖”、“正祖”之称。农历八月初二为圣妈神诞,是日有牲醴供奉,夜间还搭台演戏酬谢神恩。传说某年年景不好,信众无法请戏。不想神诞日仍有戏团前来献演,言有老者已交定金云云。查村中并无此老,再查定金全是冥币。众人道,莫非圣妈化身?此后年年宫前请戏,不敢间断。类似神迹又有许多流传。如,日寇据厦时,想炸掉宫前石坪改为军用,耗尽炸药却无损分毫,再请日籍和尚施法,耗尽工时,也仅毁石坪尖端之一角。日人惧而罢手。又如,某年剧团献戏,因戏主言缺少活鱼助演, 出演中海水暴涨,有鱼跃上沙滩,恰成戏中活道具。见者以为神助。恰如宫前“有求必应”条幅所示,圣妈灵验至极。香客因而络绎不绝,中以厦门港及九龙江的渔民船户居多,也有来自东南亚一路,求其海路平安。

  没有官府正式册封,圣妈未具有神格,宫庙一直只能是阴庙格局:“三面墙”, 没有门;“高不过寻(八尺),宽不及弓(五尺)”,低矮狭窄;只有木主(牌位),没有神像。直至近年,村民才为其修上金身,搭建固定戏台与长椅,又建造高大山门,题曰“天上圣妈”。当地村民已将其升格为神祇供奉。

  圣妈信仰源于收敛水国无主孤魂。此类慈举,实为厦门渔民船户之传统。

  此图翻拍至《渔村叙事》

  5、厦门市思明电影院

  思明电影院

  思明戏院

  曾厝垵乃著名的侨乡,著名华侨曾文杨、曾举荐、曾江水、曾国办、曾国聪等人在中国华侨史上都有浓墨重彩,风云一时。特别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厦门,曾氏家族为厦门四大名门望族之首,拥有着半条中山路的钱庄、商店以及轮渡码头、运输公司、大戏院等产业,富庶一方,深刻影响着厦门的经济发展。

  思明电影院即原思明戏院,是华侨曾国办、曾国聪两族兄弟于 1927 年投资15 万银元,选择蕹菜河中岸(今思明南北路与思明东西路路口处)兴建,1929年1月9日竣工开业。占地面积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门庭六层,观众厅二层,内有小舞台,座位700位,楼上座位为沙发靠背椅,楼下座位为活动木板靠背椅,是我市首家设备较完善,既能放映无声电影又能演歌舞戏曲的戏院。影片来源均是美国的米高梅、华纳、派拉蒙、哥伦比亚等公司出品的影片和部分国产片。落成开幕的第一部影片即是米高梅出品的无声歌舞片《华丽的巴特利》。曾国聪与其子曾华檀自任戏院经理。1930年5月,该院首映国产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接连满座一个多星期。

  1931年至1932年间,红军入漳,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反动宣传,许多华侨纷纷出国躲避,市场萧条,电影业一落千丈。因此,曾华檀把思明、中华两家戏院合并,成立“福建娱乐公司”,由他本人负责经营。当时思明戏院屋盖是用巨型木材大粱和水泥瓦片所建,由于压力过重,1933年夏发现大粱裂缝弯曲,为避免发生事故,当即停演。不出所料,第二天,观众厅屋盖突然下塌,因场内没有观众,幸未发生伤亡事故。后经改建,观众厅屋盖换上钢铁架粱和大片薄铁板作瓦片,观众座位由700位增至780位,戏院于1934年重新开业。与此同时,撤消与中华戏院合并经营方式,思明戏院仍由曾华檀负责经营。为扩大影片宣传,聘请陈沙仑主编出版《银花》电影周刊,分送各机关、学校及观众,并在戏院二楼设有会客厅,为华侨回厦探亲访友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许多华侨回厦探亲时,纷纷来此聚会,联络感情,洽谈生意,被人们称为“华侨俱乐部”。

  1937年抗战开始,曾华檀离厦赴港。次年5月厦门沦陷,思明戏院被日本共荣会强占,改名为“鹭江戏院”,由台湾人雷潜夫任经理。当时本市各家戏院的库存影片也被日本人没收,集中存放在该戏院二楼影片仓库。1942年5月,因片库内温度过高,积存的100多部影片自燃着火,把戏院的仓库、机房和观众厅全部烧毁。后由日本人出资修建,并胁迫在国内的业主曾华檀将该院业权卖给雷潜夫。抗战胜利时,雷潜夫又把业权私自转让给国民党厦门市党部骆萍踪,骆萍踪随即恢复了思明戏院名称。曾华檀由香港回厦后,极力交涉,1947年经法院判决,业权55%归还曾华檀所有。之后,曾华檀与骆萍踪合伙创立“龙飞公司” 经营。

  抗战胜利后,思明戏院业主聘请李永泉为经理。1946年改组后,聘任骆木仁为经理。当时上映影片中,上座率较好的影片有美国的《出水芙蓉》、《泰山野兽》中集、佐罗片集《宝剑新篇》、《一千零一夜》,国产片有白光主演的《六二六间谍网》、刘琼主演的《国魂》、周璇主演的《清宫秘史》和《花好月圆》等。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国民党部队官兵到戏院看白票,骚扰戏院,辱打职工,思明戏院的财政情况日益恶化。厦门临解放前夕,戏院董事长骆萍踪、经理骆木仁相继离厦,副经理吴森乘机携巨款潜逃香港,戏院职工勉强维持生计等待解放。

  厦门解放后,厦门市军管会派罗凤曾接管思明戏院,不久派蓝家盛为思明戏院第一任经理。1950年思明戏院进行大修,座位从780个增加到890个,并于1952年11月改名为思明电影院。1988年11月,由市财政拨款,中影公司低息贷款和自筹资金共296万元,再次进行了翻修改建,于1990年1月春节建成并对外开业。

  6、曾厝垵曾氏名人

  曾江水(1870~1941) 字右甘,生于马六甲,祖籍同安禾山(今属厦门禾山)。投资树胶种植成为马六甲的首富。对社会公益事业热心,倡办华文教育,1912年创办培风中小学校,1919年捐50万元为仰光华侨中学购地作为校址。30 年代初捐巨款支持厦门大学。还捐助新加坡华侨中学、马六甲中华中学及厦门中山医院等。多次蝉联马六甲中华商会会长。

  曾源昌 清代同安县厦门人,康熙六十年(1721)岁贡生,任训导。少年即作《百花诗》。后游台澎,有《澎游草》一卷、《台湾杂志》三十首。提督施世骠聘请主讲鹭津书院。著有《逢斋诗集》八卷。

  曾文扬 民国厦门曾厝安人。因其兄长在厦门经商失败,死后负债数千元, 曾文扬为替兄还债,出洋谋生。在三宝垄、泗水、爪哇等地经商,带巨资回归故里。设家塾,培养乡族中子弟。捐助地方公益,从不吝啬。

  曾举荐(1794~?)清代同安县厦门曾厝垵人。赴南洋谋生,成为当地华社领袖。19世纪40年代,创立邱、曾两姓人氏义山(公用墓地)龙山堂。1850 年,与陈金声等侨领,联名致函海峡殖民地总督威廉 巴特卫,要求当局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华人的婚丧、祭祀、节庆等礼俗。1852年创办曾举荐公司诏远号,从事批发生意,兼任取佣代理,业务进展顺利。热心公益事业,捐款天福宫、梧槽大伯公庙、崇文阁修建,任萃英书院12董事之一。曾举荐在加冷拥有大规模种植园和一幢私宅,通往该园的道路,被称做举荐路。

  曾纪云 字焕金,民国厦门曾厝安人。生平和蔼坦诚,不与人争吵,乡里有事情,不论是争吵,还是结怨,总是找他调解,深得邻里敬重。民国时期,虽已年老,仍为人排解。---《(民国)厦门市志》P618

  曾朝英 清代同安县厦门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有文名,工书画,兼精篆刻。---《厦门志》第 44

  曾邦翰 字屏之,清代同安县厦门曾厝垵人,邑诸生。孝顺父母。母亲钟氏,有狂病。稍长,日加护卫,每次母亲偷溜出门,总是寻找踪迹将其背回。起居饮食,都亲自侍候,娶了媳妇也不懈怠。跟随父亲应督学试,榜见己名而父补黜,归寓所涕零不止。道光元年(1821),诏举孝廉方正,邦翰不肯接受,乡人谓曰:“若曾君,其不愧斯名欤!”89 岁卒。 ---(民国)《厦门市志》第577 页。

  曾竹韶(1908.7.7-2012.3.12),生于厦门杏林曾营的一个小渔村。童年在鼓浪屿居住,1917年随父母迁居缅甸仰光。1924 年从缅甸归来,就读于集美学校商业专科,后回缅甸。1939 年,到法国里昂国立美术学院学习,同时在巴黎西赛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在此结识与他一道学习音乐的郑志声和冼星海。

  1940年回国,与厦门才女黄墨谷结婚。后到重庆任教。1949年全国解放时,到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授,1950年任职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处,1953年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首幅浮雕“虎门销烟”由其主稿。2003 年,获全国美术专业最高奖——中国美术金彩奖。

  曾文墨(1906.1.16— )号耕烟,生于同安县。集美学校高师毕业。曾任同安公学校长及同安县教育局指导员,厦门市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厦门市工业总会理事长。后赴台湾,今为台湾工商协进会会员,台北市曾氏宗亲会理事长,旅港曾氏宗亲会永久名誉会长等。主编曾氏宗亲会会讯、编写《曾氏族谱世系》、《幸福的追忆》。

  曾顺续(1897~1951.6.6)同安县西滨(今属厦门杏林)人。年青时往缅甸谋生,后为米谷行业交易所经纪人。30年代起捐助仰光各侨校经费。抗战期间,被选为缅华抵制日货委员会常务委员,创办缅华业余京剧社,为祖国抗日救亡作出贡献。抗战后,更关心祖国的命运和热心华侨教育事业。1950年6月6 日晚被暴徒枪杀。

  曾上苑(1870~1942) 同安曾营(今属厦门市杏林区)人。1909年南渡新加坡,在米行谋生,得老板赏识升为粮食押解员。后到缅甸开大米加工厂,成为侨界巨富。1919年携巨资回厦门鼓浪屿定居,投资银行业、电灯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在鹭江道出资兴建大千旅社(今外贸大厦),名噪一时,引起匪徒注意,遭到绑架,脱险后再度出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后死于避难山中。

  曾广庇(1848~1920.9.30)又名妈庇,清末民初同安县曾营人。少孤, 家贫,14 岁赴马来亚槟榔屿操航海业,后到缅甸,经营二十馀载成巨富。宣统三年(1911)在家乡倡设学校,捐款2万元为办学基金。19 世纪末在缅甸捐巨资建公关大医院,英国殖民者将所在的大街命名为“妈庇街”。 在缅甸还建中华学校,购置义冢。民国初年,为省府多次募捐并自捐数万元。赞助建乡女校、龙山学校、同安医院。---(民国)《同安县志:华侨》卷36、新编《同安县志》、新编《厦门市志》、《厦门文史资料》13、《厦门经济特区辞典》P627、《厦门市志—人物》P57、《厦门人物—海外篇》《厦门文史资料》第 13辑P。

  曾国聪

  曾国办

  曾琦 厦门人。英国华威大学硕士。1976年移居香港。1986年创办香港鑫港实业有限公司及厦门宏泰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话录音机生产商之一。他热心公益事业,捐款总额已逾人民币1000万元。为迎香港回归,他资助1997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现任厦门市政协常委、商会名誉会长、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荣获厦门首批荣誉市民等多项殊荣。

  资料整理:曾向代

  此书于2017年出版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并关注厦门本地宝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曾厝垵】即可获取厦门曾厝垵详细游玩攻略、住宿榜单、小吃大全等!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