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竺山的传说有哪些?
导语 关于天竺山的传说有哪些?关于天竺山的传说有什么?厦门本地宝为您带来关于天竺山的传说有哪些的相关信息。
唐宣宗李忱
宫廷争斗急 远离是非地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于长庆中期(公元821-824年)被封为光王,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登基。
人们也许要问:即位之前,贵为王公的李忱何故离京出走?这就要从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了。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政治腐败,宦官弄权,宫廷内部权力斗争渐趋剧烈。作为一个工于心计、胸有大志的皇子,李忱自幼就懂得装傻弄痴、韬光养晦、示弱自保的老庄之道(范文澜《中国通史》)。
公元820年2月,宦官杀死宪宗李纯,立李恒(李忱之兄)继位,是为唐穆宗;4年后穆宗服长生药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18岁,驾崩后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尴尬,尽管他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光王的特殊身份,使他仍然逃避不了被侄儿们猜忌、排斥、挤压的命运。文宗、武宗两位皇帝更是对他心存芥蒂,特别的“深忌焉”,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迫害他(《新唐书》)。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时,李忱为避祸全身,免遭陷害,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了是非之地(唐尉迟《中朝故事》)。
应该说,李忱当时作出的这一抉择,当属大智若愚、达人知命的明智之举。而流放底层,阅尽人世沧桑,饱餐山川秀色,本来就是一个将成大器者的必修课。
卜居夕阳山 潜龙待时机
那么,李忱遁入空门,又为何会把厦门(古同安)作为挂单之地呢?
这又要从晚唐的特殊时代背景说起。由于唐后期福建“公私掠卖奴隶”(《唐会典》)甚为风行,被称之为奴隶的产地、太监的摇篮,闽籍宦官在宫内的势力不可小觑,李忱的兄长李恒和三个侄儿都是由他们扶上九五宝座的。平时与太监过从甚密的李忱,出京城后,先到衡州(今湖南衡阳)花药寺,不料遭到刺史卢景的迫害(《中朝故事》)。在太监们的安排下,他来到福建,落脚在夕阳山(何乔远《闽书》),即今天竺山范围内的真寂寺。
以今人的目光来看,址在绵亘起伏的天竺山环抱之中的真寂寺,确实是一块修心养性、读书思考的风水宝地。天竺林海,层峦叠嶂,翠色欲滴,山道蜿蜒,溪涧潺流,鸟语花香,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万念皆息。而对于身在江湖、心存魏阕的李忱,又正好是一处治愈创伤、积蓄力量的疗养院,他可以在晨钟暮鼓里学会忍耐,在青灯黄卷里感悟人生。有他的诗为证∶“惟爱禅林秋月空,谁能归去宿龙宫?夜深闻法餐甘露,喜在莲花世界中。”
法号“琼俊”的李忱虽在深山老林当和尚,并没有一心向佛,忘却使命。握瑾怀瑜的他,效法孔明抱膝于隆中、太公钓闲于渭水,准备待时而动。在唐武宗统治的6年间,他都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情况,积极从事夺权的活动,以实现“归去宿龙宫”的宿愿。
观瀑诗言志 流露问鼎意
在真寂寺的三年间,大智若愚、城府甚深的李忱,言行谨慎,不露端倪。但在一次与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那深藏于心的雄才大略通过联对表露无遗。
黄蘖乃福建人,出家于福清黄蘖山,因拜江西百丈山海禅法师而得道,从此名气大噪。他云游四方,行踪不定;也曾入宫上座,与李忱熟识并引为知己。得知李忱龙潜于真寂寺,他特地赶来,在庙里长住下来。
一日,两人在山中闲话,面对峭壁上落下的飞瀑,黄蘖兴致盎然,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你能否接下联呢?”。李忱也来了雅兴:“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蘖听了,大为赞赏,连说下联对得实在是妙。
没有深沉的寂寞,哪有动地的长歌?这首后来收入《唐诗鉴赏辞典》的绝唱,妙就妙在于借物抒情,以诗言志,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那拟人化的瀑布,经历“千岩万壑不辞劳”的艰险后,终将飞珠溅玉、石破天惊。后人在解释其意境时,常把它和《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参读。
公元846年,深谙权谋、忍辱负重的李忱果然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过大位,成为唐宣宗,时年37岁。由于他长期在民间阅世读人,深知黎民疾苦,故躬行节俭,虚怀纳柬,颇有作为,号称“大中之治”。
》》》》》如需了解更多厦门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相关信息,请点击【厦门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解。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并关注【厦门本地宝】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天竺山】即可获取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优惠购票入口、开放时间、交通指南、东线+西线游玩攻略、最新活动资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