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钟山送王船文化节时间+地点+活动

导语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海沧钟山送王船文化节

  时间:每三年一届

  2019年举办时间:12月14日上午9:00

  地点:海沧钟山水美宫

  活动介绍:本次送王船文化节内容丰富,将有文化节开幕式、闽南特色文艺演出展演、民俗文艺阵头表演、王船巡境等精彩内容。今天零点,钟山水美宫还将举行“王船出栈”仪式。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俗称“做好事”,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醮会,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是一场“海洋文化的狂欢节”,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通过王船漂流、移民迁徙、请香分炉等方式广泛传播至沿海各地。

  送王船历史:在厦门,送王船主要流传于思明厦港、何厝、塔埔,湖里钟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沧钟山、石塘、芸美、新垵、温厝、海沧社区,同安吕厝,翔安后村等14个社区村落。其中,海沧钟山、同安吕厝、湖里钟宅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一般是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囷瑶村12年一次),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

  送王船的仪式,历来都严格按照惯例加以传承。村民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整个活动大致从“造王船”开始,接着“游王船”,最后“烧王船”,其中以“烧王船”为高潮。

  厦门市文化馆介绍,送王船活动体现了闽南人敬畏海洋、珍爱生命,关爱弱势、化怨为和、匡扶正义的思想性格特征,极具社会文化价值,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长期以来发挥着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间对话,体现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除了送王船之外,12月14日-15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承办的“人与海洋———厦门海洋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也将在厦门举办。该研讨会将探索通过送王船文化,如何加快总结形成海洋性、开放性鲜明的“厦门学”,以更好发挥闽南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文化软实力作用。


  送王船民俗详细介绍:

  送王船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建省厦门市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民俗简介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是闽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闽台海洋文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一只精美的“王船”。装载金钱、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和鸡羊等牲礼,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上船并将孤魂野鬼一并带走,使之随王爷和王船一起离开,意在消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整个活动大致从“造王船”开始,接着“游王船”,最后“烧王船”,其中以“烧王船”这个环节为高潮。

  2011年6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溯源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1982年间,海沧、石塘、钟山等社根据30多年前社里的传统俗例,恢复王爷莅临值年习俗(石塘、钟山、海沧3社每三年轮值一届),举行造王船游境踩街的盛大庙会。旨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平安社里、兴旺发达、众生活跃、百业昌盛”。钟山村水美宫有联曰:“代天宜化九州花似锦,巡狩爱民四海歌如潮。”

  王爷号称“代天巡狩”,即替天子巡境视察,类似钦差大臣,享有“遇县吃县,遇府吃府”之荣。关于“王爷”,民间众说纷纭,据传王爷有5位(另一说36位),分别是鲲鯓朱府王爷、吴府王爷、池府王爷、李府王爷、范府王爷。具体名字无人知晓。因无具体的金身木雕像,一直以来都是用一块写着“代天巡狩”四个大字的牌位来代替。信众须在农历六月中旬卜莁确定当年是何位王爷莅境。是年就要造王船、游王船、烧王船。

  民俗流程

  1.造王船

  安神点眼 一般安排在农历八月。安前一天,须择一修造王船场所,竖起高灯,即“竖旗杆”。暗意为迎接王爷到该地巡狩,从此拉开序幕。次日,请众神像(纸糊)按旧例排列于供桌上,请道士于吉时给神明点眼(即开光、有神之意)。船场放置龙舟(船脊梁)于吉时由木工执斧安装,其含意类似奠基典礼。点眼的众神像有这4组:海神妈祖坐靠背手扶椅,附顺风耳、千里眼各1名,仙女4名,女侍2名,文官2名;大厅爷(文官)坐靠背椅,文官、武将各2名,开道差役各2名,轿一顶,轿夫4名;头目公乃坐靠背椅,马1只,马夫1名。水手4名,差役4名;船头公1名,水手4名。以上神像均用大七寸头像纸糊而成。点眼后的神像接着被恭请至宫里供奉,接受信徒祭拜,直至烧王船时移请上王船。

  送王船 安龙眼 一般安排在农历九月(距安神点眼约40天),给新船安上眼睛谓“安龙眼”。至此王船模型已建成,并贴上水底布。安龙眼由木工主持,于吉日完成。与王船同时建造的还有一艘小王船。小王船的结构、形式等均与大王船一样,只是比例较小,作为大王船与岸上的交通工具。

  竖栀进水 一般安排在十月(距安龙眼15天)。信众队伍拥簇小船(可用车装)运3个大硿至海口装海水,随行有头锣、幡旗、娘伞、鼓乐,好热闹。返回船场后将三门泊碇在大硿内表示泊碇。用一尾缚红布的中竹插在中栀位置表示竖栀,中栀前后分立一头栀、尾栀,并开始缝帆。此时始着手筹备日后化吉的柴薪。

  请帆一般安排在竖栀10日后。帆共有3张(一大一中一小),大帆为通关式,是日吉时同样组织队伍,准备供品、鼓乐拥小船运帆等到海口请帆,并备好桨楫、竹竿、搭钩、吊桶、船刷、水锡等船上用品。经过以上四大吉日庆,王船已建造装饰完毕。其系3支栀外海型船,船上有官厅一座、尾楼一座、厨房一座。船两边分插旗帜:船头旗为红底配绿边绣“代天巡狩”;帅旗为长方形,黄底绣红“帅”字,旗下边配色须;一条龙幡旗为红底配绿色,上绣黄色“钦命代天巡狩都察院”;五方旗“黑、白、黄、红、绿)各一支,每支绣龙一条;船边旗14支,为五颜六色,装饰后的王船,色彩艳丽,美轮美奂。

  2.游王船

  送王船一般安排于冬至之前,吉日经卜莁请求择定,约距安龙眼70天左右。送王船的前3天,信众(含外乡)便到庙里献敬,道士结坛做醮,社戏开演,节庆气氛浓厚。送王船的前一天,王船试驾出坞(造船场)泊锭在坞外埕面,加固放置。此时运柴薪至海口备用。

  烧王船当天早晨便是仙舟游境。卜莁请示王爷批准游境时辰。吉时一到,“仙舟游境“便闪亮登场。

  游境队伍大致有4部分,排列如下:排在队伍最前头的是2位老年妇女拿着扫把做扫路状,随后是4位撒盐米的中年男子,接着是鸣锣开道队,4人扛锣,2人负责敲锣,旗上有“鸣锣开道”字样。接下来是4位壮汉扛着一块写着“xx村”醒目大字的大牌。大牌之后的是旗牌队,这些旗有红色、绿色、黄色等,有的写“回避”、“肃静”字样,也有“帅”旗、“令”旗等。旗牌队后有老人牵着“红公马”马的背鞍上披挂着大红布,以供王爷骑坐。是为第一队阵。

  第二队阵是庞大的游艺娱乐队。有彩花坪、舞龙舞狮队、西乐队、腰鼓队、宋江队、南音队、北管队、歌仔队、大乐队、饰八仙、蜈蚣阁、花轿、威风锣鼓等,约几十支。这些娱乐队从早上六点到九点这段时间,就陆续到达村里表演,均是村民各自花钱雇请用来答谢王爷们的。厦门群众文化艺术馆也应邀选派节目来参与“仙舟游境”的活动。艺人们身着各异的服装,尽情卖力的表演,为王爷也有路两旁的观众展现自己的才艺。

  第三队阵最为壮观,大小“王船”在众人们的簇拥蜂抬下,浩浩荡荡地出游。队伍的最前头有头锣开道、大鼓吹和北管队,随后是彩莲队伍,28人分两边开路,这些彩莲都头戴一顶约半米高的花帽,身穿袜子,不穿鞋(据说,彩莲是为“王船”而设的水手,水手本应打赤脚,但由于实际活动中要走很多路,所以就只穿袜子不穿鞋)。他们各个手执一支约1.2米的船桨,共28根,船桨上各写着:“代天巡狩”、“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平浪静”、“水马龙华”、“顺风前进”、“天下太平”、“碧波如流”、“国运昌盛”、“代天宜华”、“百业繁荣”、“一帆风顺”。接着就是彩莲头,他头戴花帽,身穿黄绸,手执高约3米的“代天巡狩”彩莲大旗,旁边跟随着一个穿着一样的小孩。尾随彩莲头的就是庵宫理事会的理事们,他们头戴黑帽,穿着浅蓝色大褂,斜披勋带。村中壮年男性都争着扛“王船”,几百人一起扛着“王船”游境。4名信徒(需吃素一天)半城船上水手,腰围红巾,着统一装,分立船头、船中、船尾。船头水手一名,负责起落锚,升降出港旗、打锣、护头栀;船中间水手2名,护中栀斜竖并协助护头栀;船尾水手掌舵、护尾舵、过帆等。场面蔚为壮观。这中间有的人累了,就换上其他人,一直到终点。在当地人看来,只要能扛上王船,如果扛不了,即便是摸一下,王爷也会保佑他们平安。

  最后的队阵是长长的香客队伍。这些香客有来自本村,也有来自邻村,还有的是从泉州、漳州一带慕名而来的。男女老少手持香火,虔诚随行。

  3.烧王船

  临别献敬 王船巡境返航后泊碇在外埕,接受家家户户的献敬,几百张桌子(一般是一户一桌)一字排开,桌上三牲齐全,供品琳琅满目,活猪、活鸡、活羊等,柴米烟酒、糕粿龟牵、山珍海味,场面蔚为壮观。这时,在戏台前的小广场,娱乐队们也按顺序开始了他们的才艺表演,有舞龙、舞狮、杂技、歌舞、社戏等,轮番献艺,精彩的表演博得了现场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群英汇集的文艺大餐,娱了神也乐了人。

  出港待航 下午16时许,道士作法事、善男信女祭拜。待吉时一到,水手立即起碇,升出港旗,鸣锣献乐起航,“王船”又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游”出村,泊碇平放在王船埔的船架上。王船埔为该村“烧王船”的固定地点。这里已经堆了约两千斤柴薪和一大堆的供品。供品有大米、食用油、盐、酱、醋、茶、香烟、酒、水果、三牲等,其中,以活猪、活羊、活鸡为供品较为奇特。接着,信徒们将这些供品(包括活牲)装上大王船,直至满载为止。同时,鸣锣用小船顺利搬请众神上王船安位。妈祖等在尾船楼,大厅爷、头目公等皆在官厅(官厅中央虚位以待王爷),安位完毕后接受信众的轮流跪拜,道士作神事,并请示王爷核定化吉时辰。

  仙舟化吉 傍晚,前来观看“烧王船”的村民和慕名而来的远近人士,浪潮般涌到这里,他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王船”旁边,形成一个很大的圈。此时,王船埔简直成了烟火的海洋,礼炮声、爆竹声、人民的呼喊声形成一曲经久不息的乐章,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烟花让您看得眼花缭乱,热烈喜气的气氛洋溢在王船埔的上空。

  临近化吉时辰(一般在21时左右),娘伞遮盖着的、鼓乐欢送的王爷塑像由主会用红盘捧请上船,小船绕王船转3周后,便上王船官厅中央安位,各项工作完成就绪后,待化吉时辰一到,在人们的“顺风”呼喊声中,主会们便给柴薪、王船浇上柴油并引火,一时间,整艘“王船”燃起熊熊烈火。加上色彩缤纷的烟花,整个夜空也被辉映得格外灿烂。就这样满载着供品,满载着人们良好的祝愿与期待,在人们依依不舍中烧化王爷出港迅游。据说乞丐曾帮助过得道前的王爷,所以化吉后的供品只准乞丐享用。

  各地送王船习俗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

  传承价值

  送王船仪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信仰习俗由于历史悠久,信众数以万计,且长盛不衰。

  送王船仪式是大陆同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人缘关系创造了神缘关系,而神缘关系又密切了人缘关系,对于王爷的崇拜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一,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如同安本地的王爷信仰,明清时期也随移民入台,同样成为入台同安先民开发宝岛的精神支柱。闽台两地的地缘、血缘、神缘纽带如此紧密,对增进两岸乡谊、促进和平统一、推进同安经济建设,实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表现。

  一定程度上送王船仪式对社会起着安定和谐的作用。王爷崇拜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其信仰中,主要内容多以匡扶正义、赏善罚恶等道德观为主旨,祭祀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些都是对百姓有好处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王爷的慈济精神。这点在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吕厝华藏庵内有一百二十八支内科药签,外科有三十二支,放于庙内任信众病者自由求取。同时吕厝华藏庵的问事签诗是按八八六十四卦而编的,每卦配一首意义深远而又通俗易懂的七言诗也是一个典故,能起到以古为镜,教之于人,明辨是非,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为当今治安起到辅助的作用。

  送王船仪式是一个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其祭祀仪式及活动期间的文娱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能做好宣传,定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送王船仪式在上世纪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取缔,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地。而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一祭祀仪式已经可以公开举行,而且规模颇大。但是举行这一仪式的都是农村,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传统仪式还是面临消亡的危险。再加上懂得这个仪式原始风貌的老人逐渐过世,仪式中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送王船仪式的简化或变异也在所难免,因此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真正回复其原生态面貌。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并关注厦门本地宝公众号,对话框回复【最近】即可获取厦门最近好玩的各种活动,优惠活动、赏花、爬山、看剧、看展、免费去处等!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